·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内部邮箱 · 繁体 · En

环境卫生

时间:2008-05-13 字体:

第一节 地震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强烈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1900~1990年,世界共有260万人死于地震,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每年平均死亡35万人,其中死亡1万人以上的地震27次。我国正处于地球两大地震带交接处,又多为浅源地震,震灾特别严重,中国大陆12次M7以上强震灾害统计见表6-1。本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居世界之首。据统计,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的地区,6度及其以上的地区了则占国土面积的79%。 1976年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顷刻之间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毁于一旦,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倒塌房屋32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一次地震是否会造成灾害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而地震灾害的程度则取决于下面4个因素:①地震的强度。地震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才会造成灾害,一般是大于6级;②城市的规模。遭地震袭击的城市需具有相当的规模,小城市不会造成很大的灾害;③震中的位置。城市直下型地震灾害特别严重,否则震动的强度会随距离而衰减;④建筑物的状况。有许多劣质建筑物的城市会出现大的灾害。1976年唐山市发生的地震符合产生巨大灾害应具备的所有这4个条件:即震级高达7.8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产生地震的断裂带穿过该城市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和该市90%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此外,由于唐山地震是夜震,发震时间为3时48分52秒,绝大多数人都在酣睡之中,加重了室内人员的伤亡。大地震后,灾区面临的情况是:

一、城市供电供水系统中断,道路阻塞,群众不得不喝坑水、沟水、游泳池水,生活于露天之中。

二、粪便、垃圾运输和污水排放系统及城市各项卫生设施普遍破坏,造成粪便、垃圾堆积,苍蝇大量孳生。

三、人员死亡严重,由于受条件限制,许多尸体只能市内临时就地处置,在气温高、雨量多的情况下,尸体迅速腐败,产生恶臭,严重污染空气和环境;

四、人员密集,居住拥挤,感染机会多,对传染病人又缺乏隔离条件。

五、当地各级卫生机构和群众防病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在1995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规定了卫生部门的具体任务。为防止大灾之后出现大疫。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是救灾防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紧迫任务,特别是要做好临时居住卫生、垃圾粪便卫生管理和尸体的卫生处理工作。

表6-1 中国大陆地12次M7以上强震灾害统计

 

地震

 

发震时间

 

震级

(m)

 

基本

烈度

 

受灾面积

m2

 

死亡人数

(人)

 

残伤人数

(人)

 

倒塌房屋

(间)

 

1

 

康定

 

1955.4.14

 

7.5

 

10

 

5000

 

84

 

224

 

636

 

2

 

乌恰

 

1955.4.15

 

7.0

 

9

 

16000

 

18

 

-

 

200

 

3

 

邢台

 

1966.3.22

 

7.2

 

6

 

23000

 

7938

 

8613

 

1191643

 

4

 

渤海

 

1969.7.18

 

7.4

 

-

 

-

 

9

 

300

 

15290

 

5

 

通海

 

1970.1.5

 

7.7

 

9

 

1777

 

15621

 

26783

 

33845

 

6

 

炉霍

 

1973.2.6

 

7.9

 

9

 

6000

 

2199

 

2743

 

47100

 

7

 

永善

 

1974.5.11

 

7.1

 

8

 

2300

 

1641

 

1600

 

66000

 

8

 

海域

 

1975.2.4

 

7.3

 

6

 

920

 

1328

 

4292

 

1113515

 

9

 

龙陵

 

1976.5.29

 

7.6

 

8

 

-

 

73

 

279

 

18700

 

10

 

唐山

 

1976.7.28

 

7.8

 

6

 

32000

 

242769

 

164851

 

3219186

 

11

 

松潘

 

1976.8.16

 

7.2

 

6~9

 

5000

 

38

 

34

 

5000

 

12

 

乌恰

 

1985.8.23

 

7.4

 

9

 

526

 

70

 

200

 

30000

 

第二节 尸体的清理和卫生处理

    因灾害而死亡者的尸体,在移运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循既要防止传播传染病和又要防止污染环境的卫生原则。要求对尸体的包装坚固严密(塑料尸袋),不漏异味,不渗出腐败液体,用卫生状况良好的专车,及时送往火化场处理。但在唐山地震这种特定条件下,有十几万具尸体被压在废墟之下,而且又处高温多雨季节,人死后非致病性细菌也大量繁殖,引起蛋白质分解,导致尸体腐败,产生恶臭。因此,尸体的清理、运出和卫生处理成为当时抗震救灾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繁重任务。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应急措施,其中有的措施并不十分理想,但毕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防止尸体腐臭刺激和尸液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由尸体腐化分解产生的气体和液体物质,总称为尸碱。在清理尸体时,可能接触多量硫醇、尸胺之类物质,所以应除恶臭。作业人员可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如不得已需戴普通口罩,应在口罩或口罩代用品(毛巾、手绢)上涂抹牙膏,喷洒酒精、香水。作业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橡皮手套,穿高筒防护靴。在没有防护衣时,可用塑料布将前臂和小腿包扎,以防尸液污染皮肤。工作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手部外伤,以免细菌性毒素污染引起中毒。进行尸体清理的作业人员,连续工作时间不要过长,要轮流作业。饭前必须洗手,最好在临时设置的专用场所进餐。用过的工具、车辆应严格消毒。当天作业结束后应洗澡更衣。为防止厌氧性创伤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对作业人员应进行预防接种,注射免疫血清。

二、对尸体处理要做好喷、包、捆、运、埋五个环节。

(一)喷药 扒挖尸体与喷药紧密结合,尸体上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来吸附含臭物质,也可用1%的二氧化锰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之类的臭气,或喷洒3~5%的来苏尔。观察结果表明,效果较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消毒。鉴于尸体是感染的隐患,WHO建议尸体用石蜡浸泡后,就地焚化,以避免疫情的发生。

(二)包裹 用包装物包尸体头部,后用覆盖物包整个尸体,或装人塑料袋扎口。当然,有条件时可用标准化的专用尸袋。

(三)捆紧 将包裹后的尸体,最好捆三道(头、腰、腿部),便于移运和以免尸臭散发。

(四)运出要用符合卫生要求专用车辆,将包捆后的尸体及时运走,避免在市区内影响环境。在尸体装车前,要先在运尸车厢垫一层砂土或塑料布,防止污染车厢。

(五)埋葬在市区外选择好埋尸地点,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和不污染水源条件下,将尸体深埋地下1.5~2m,上面加土壤和石灰。原临时埋在市区内的尸体,一律重新起出并移运市区外的合适地点进行二次埋葬,以改善市区的环境卫生面貌。

第三节 防震疏散点的居住卫生

    地震时大部分生命财产的损失是由于不安全的建筑物,主要是房屋倒塌以及因此引起的次生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同时由于住房的倒塌,居民失去了住宅这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应急安置灾民的居住用房,千方百计搞好灾区居住卫生,是保护灾民健康、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安置灾民居住用房时,了解当地房屋受破坏的程度十分必要。地震按其震动能量的大小可分成若干级,叫震级,目前常用的是里氏震级,从1~8.9级石级以上对人和建筑物有危害。烈度是指地震发生后在地面上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分为1~12度。一般他说,1~3度对建筑物无损坏,3度开始有振动感觉,4度对建筑物有轻微影响,5度以上会损坏建筑物,其损坏程度要看建筑物的结构、所用的材料及施工质量。6度时,质量较差和年久失修的房屋,会有损坏,个别有倒塌的可能,质量较好的楼房,一般只有细小裂纹,高大建筑物的上部,个别的会发生折裂。7度时老旧房屋多数破坏,甚至倒塌,一般房屋少数破坏,个别有倒塌。8度时,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局部有倒塌,高大建筑物可能有折裂。9度时房屋大多数严重破坏,或者倒塌。10度和10度以上时,房屋严重破坏,普遍倒塌,造成巨大的自然灾害。

    唐山地震时,在极震区内工业厂房绝大部分倒塌破坏,而所有民用住房棗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全部倒塌。农村房屋绝大多数是砖石、土墙承重,上覆有炉渣和白灰混合的厚焦子顶重屋盖,此类房屋在烈度8、9度区已破坏严重, 10度区大量倒塌,在极震区更是荡然无存。由于大部分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大批灾民无处栖身,必须采取应急措施,解决灾民临时住房问题。

一、搭建临时窝棚

    自己动手,根据灾区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选择路边、广场、公园、空地及废墟旁等空旷地段,搭建窝棚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防震疏散点不要设置在高压电线杆下面,架棚用的绳子或铅丝也不要拴在电线杆下面。主震后,往往有多次余震,高墙、烟囱、阳台等容易倒塌,搭棚时应避开这些地方。应尽量选用轻质建筑材料,栅子顶上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他重物,以防棚子倒塌伤人。防震期间往往有暴雨,棚子要避开低洼积水的地方或下水道口、沟渠和涵洞等处。使用炉灶时,要注意防火。在城市,最好按居委会组织,分片安置,加强生活、治安和卫生管理。在农村可选择地势稍高而平坦地方,搭建向南的棚屋,更适合灾民居住。

二、营建灾民住房,改善居住条件

    抗震救灾组织成立后,应紧急调运帐篷、活动板房和各种建筑材料,建设质量较好地灾民住房,要求达到避风雨、防寒暑和安全过冬标准,以适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灾民生活的需要。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新近开发了两种适于地震区的简易抗震房。一种是用菱镁混凝土制作的标准预制构件,运到现场装配使用即可。这种简易房,抗震性能好,运输方便,装配简单,外型美观,防火防水,居住舒适。另一种是充气肋抗震房,利用打气筒将间隔50~6Ocm的肋充气作支撑的帐篷。使用时配充气床垫。可空投,携带方便和重复使用。

三、新建永久性住房,要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震后,卫生部门应参与对危房进行检查鉴定分类,对建筑物受损情况作出评估,震害指数评定标准见表6.2。震害指数在0.8以上的住房建筑物是无法修复的。这类住房占的比例越大,解决农民住房的任务也就越重。卫生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规划设计卫生审查并提出建议,使新建的永久性住房既有抗震性能,又符合卫生要求。对新建的村居民点,可按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住宅卫生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在功能分区、卫生设施和房屋建筑方面适合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表6-2 震害指数评定标准

震害指数

 

建筑物受损情况

 

0.0

 

完好

 

0.2

 

基本完好,有少量细小裂缝

 

0.4

 

轻微破坏,裂缝的程度和数量增加,但不修复可继续使用

 

0.6

 

破坏,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但有一定危险

 

0.8

 

无法修复

 

1.0

 

倒毁

 

第四节 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和环境清理

    地震后,首先是抢救伤员,抢修生命线工程,应急安置灾民,同时,应尽快开展环境清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清除灾区各种废物,大搞消毒杀虫,整顿市容村貌,迅速改善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其中建立厕所,恢复环卫设施,加强垃圾粪便卫生管理是灾区急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厕所卫生

    厕所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灾害时用的厕所应达到应急性、便利性、实用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很难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因而加强卫生管理,确定专人保洁,及时清掏粪便并进行卫生处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设置厕所:

(一)尽快修复一批公共厕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地点适宜而厕坑粪池损坏不严重、厕屋安全无危险的原有公厕,可组织力量,加以修复,投入使用。

(二)搭建临时公共厕所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公厕。厕坑应不渗漏,或用塑料、陶瓷缸作为粪池。而小便处可用塑料桶作为尿液收集容器。厕墙和厕顶可用草席、塑料膜或其他材料。

(三)调运一批商品化厕所城市可用各种流动厕所(图6-1,见插页)农村可用塑料缸式的三格化粪池厕所、双瓮漏斗式等商品化厕所。日本推荐灾区使用的一种组合式大小便器(图6-2)和折叠式小便器(图6-3),重量轻,方便运输。

(四)用折叠式厕座(蹬)和厕桶组合成的户用厕所,体积小方便家庭使用,价廉,可在市场购买。

 

 

图6-2 组合式大小便器

 

 

图6-3 折叠式小便器

二、垃圾粪便卫生管理和处理

垃圾粪便卫生管理是指垃圾粪便收集、运输和处理利用诉全过程。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要有专人管理,做到日产日清。从垃圾收集髓收集的垃圾和从厕所收集来的粪便均应进行卫生处理。

(一)垃圾处理方法

1.贯彻平灾结合原则,加强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卫生填埋场。即把垃圾在卫生填埋场内推平、压实、覆土并使环境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应选好场址,防止垃圾浸出液的水污染,加强填埋场的恶臭控制并制定安全卫生对策。

2.塑料薄膜覆盖高温堆肥法。先平整压实场地,在肥堆底部位置铺设带有孔眼的塑料通气管道,然后将垃圾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堆或8m长、4m宽和3m高的肥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堆体),人工整堆成型,覆盖塑料薄膜(图6-4,见插页)这种堆肥方法,简便易行,堆肥温度可达55~70℃(图6-5)。

3.填坑覆土法。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而上源多的地方,就地挖垃圾坑,将垃圾倒入坑中,倒满后,取土覆盖。这种方法只可作为少量垃圾的应急处理,平时不推荐使用。

4.焚烧法。对一些传染性垃圾或畜禽尸体可采用焚烧法处理。我国已有数十家工厂生产小型垃圾焚烧炉。LZF2系列再燃式多用焚烧炉是获得国家专利的优良炉型,为中华医学会推荐产品(图6-6)(见插页)。

(二)粪便处理方法 粪便中有多种病原体,可以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做好灾区的粪便处理,对于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密闭贮存法 如有可供利用的大型贮粪池或小型粪缸,粪便经密闭贮存、厌氧发酵,具有良好的卫生效果,是灾区简便易行的粪便处理方法之一。

2.粪便与垃圾(或土)混合堆肥法在地势稍高的堆肥场地上,将粪便与垃圾混合或分层堆成长条堆,外覆宽幅白色塑料薄膜。

3.在应急情况下,可挖一圆形上坑,用防水塑料薄膜作为土池的村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压住,粪便倒人池内贮存发酵处理。

4.在重建家园阶段可建三格化粪池 该池分为三个格,隔墙有过粪口,第一池与进粪道相连,地顶部有盖,第一、二格池顶部分别预留清渣口,设活动盖板,第三池有出粪口(图6-7)。其设计原理是根据粪便是不渗漏的池子中,经过密闭贮存、厌氧发酵、化粪沉卵、中层过粪和灭菌保肥的原理设计的。技术关键是要合理安排一、二、三池的容积。按人口数、粪便量、贮存30天计算,一池贮存粪便20天,二池10天,三池的容积一般为一、二、池容积之和。在第一、二池之间隔墙斜装一根过粪管,管下端在一池下1/3处,管上端在二池上部。在第二、三池之间隔墙也安装一根过粪管,管下端在二池深度的中部,管上端在三池,达到只让中层粪液通过的要求。

    与三格化粪池设计原理类似的双瓮漏斗厕所(图6-8),其主要结构包括漏斗、前瓮粪池、后瓮粪池和过粪管,具有结构简单、造介低廉和防蝇防蛆、防臭的特点,是适于农户有使用的适宜技术。

日博中文体育在线环境所信息室

附件

文件附件:

相关信息: